塑料使用安全知识 摘要:生活中的塑料制品无处不在,塑料始终是很好的材料,轻便、清洗方便、透明性好、可塑性强,是众多金属、木质物品的替代物。一般塑料由于分子大,不易被人体吸收是安全的,只有用错了地方的塑料才成问题,那到底哪些怎样才是是安全的呢?
卫生部等6部门决定,从6月起禁止双酚A用于婴幼儿奶瓶,据有关研究称双酚A疑影响儿童的大脑和性器官。生活中的塑料制品无处不在,到底哪些是安全的?记者请两位市民对话多位业内专家。
■李小艺(家庭主妇)问:
看上去光鲜亮丽的塑料制品真的有毒吗?
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、博导谭必恩:
使用不当会造成一些危险,使用塑料制品时一定要看清底部的标识。一些塑料化学品,特别是含有邻苯二甲酸盐和双酚A的产品,会干扰人体内分泌。加工时需要加入的助剂有毒,合成时反应不充分,使用时释放出小分子的单体,塑料体现出毒性。
中南民族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、教授邓克俭:
生活中接触的80%塑料都是有微毒的。一般有颜色的塑料制品多有毒,透明或者白色为佳。对于新车和新房中的有毒有害的塑料成分,我们应该多通风。塑料制品怕高温,即使无毒的塑料遇到高温,也会产生化学反应毒性外露。
武汉宏生塑料制品厂总工程师、化学博士陈永明:
塑料始终是很好的材料,轻便、清洗方便、透明性好、可塑性强,是众多金属、木质物品的替代物。一般塑料由于分子大,不易被人体吸收是安全的,只有用错了地方的塑料才成问题。
塑料制品的毒对人体有哪些影响呢?
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硕士沈秉纯:
如果生物处在胚胎期或婴儿期,哪怕只接触一点含有邻苯二甲酸盐和双酚A的产品,就会给健康带来很大影响。现在已被证实,不良塑料制品是肥胖症、糠尿病、不孕不育、哮喘、儿童多动症的元凶之一,会诱发性早熟。
■卢悦敏(金融从业者)问:
生活中的塑料制品如何防毒?
陈永明:
1.察颜观色:颜色多且浓的有毒,因为要加入大量的颜料(有机或无机的)。便宜的颜料都有毒。尽量选择透明无色的,没有刺鼻气味的塑料制品。会掉色或脱色的,一定不要继续使用。有刺鼻气味的,即使不直接接触食品或口唇,也不要买。
2.远离油脂:不要用塑料饭盒盛放含油脂的饭菜。与油脂接触,会使塑料中的有害物融出。日常生活中的玻璃瓶,尽量洗净重复利用。
3.避开高温:加热食物时,一定要揭开保鲜膜,或撕开食物的塑料包装袋。如果塑料制品遇热会变软,手感粘手,证明塑化剂和低分子量聚合物多,一般不安全。
我家保姆每周都给宝宝的塑料玩具清洗消毒,这样彻底吗?
邓克俭:
一定不要让孩子把塑料玩具塞到嘴里,用嘴咬。塑料的毒就是通过这种深度接触传播的。
谭必恩:
儿童塑料颜色鲜艳,通常添加了一些颜料,里面有一些金属,儿童如果口含,会造成潜在的重金属中毒。合理使用和选择都是可以避免的。
高级育儿师董菲:
最好不要给宝宝买塑料玩具,首选木制玩具。实在要选就选择出口的塑料玩具。
据《中国质量报》报道欧盟成员国已从今年3月起禁止使用含“双酚A”奶瓶,认为双酚A能在塑料奶瓶加热时析出,进到食物和饮料中,对婴儿发育、免疫力有影响,诱发性早熟,甚至致癌。我国今年6月1日起禁止双酚A用于婴幼儿奶瓶。同时新政也给市场留下了为期3个月的退市缓冲期,要求企业或进口商在9月1日前召回相关产品。
业内人士建议,出于安全最好还是使用玻璃奶瓶,采用PP、PES、PPSU三种材质的奶瓶也比较安全,在很多国家,PES奶瓶是市场主流,但售价较贵。无论哪种材质的塑料奶瓶,若长期使用,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。建议3个月更换一次塑料奶瓶,平常每次消毒时间不要超过5分钟,且不要用微波炉和高压锅消毒。
正规塑料制品的底部,上面都有标识(如下图),明确告诉你是什么材质。
1号PET:用于矿泉水瓶、碳酸饮料瓶。饮料瓶别循环使用装热水,只适合装暖饮或冻饮,装高温液体、或加热则易变形,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析出。并且,科学家发现,1号塑料品用了10个月后,可能释放出致癌物DEHP,对睾丸具有毒性。用完了就应丢掉。
2号HDPE:用于清洁用品、沐浴产品。这些容器通常不好清洗,最好不要循环使用。
3号PVC:目前很少用于食品包装,最好不要购买。这种材质高温时容易有有害物质产生,甚至连制造的过程中它都会释放,可能引发乳癌、新生儿先天缺陷等疾病。
4号LDPE:保鲜膜、塑料膜等,保鲜膜别包在食物表面进微波炉。
5号PP:微波炉餐盒、保鲜盒。微波炉专用PP,因节约成本盖子一般不使用专用PP,放入微波炉时,需将盖子取下方可使用。各类卡口型保鲜盒一般不能放入微波炉使用。
6号PS:碗装泡面盒、快餐盒。别用微波炉煮碗装方便面,并且不能用于盛装强酸(如柳橙汁)、强碱性物质,会致癌,尽量避免用快餐盒打包滚烫的食物。
7号PC其他类:水壶、水杯、奶瓶。PC胶遇热会释放双酚,这是目前被大量使用的一种材料,因为含有双酚A而备受争议。
武汉民间知名环保人士詹燕倡议:
无论从健康还是环保的角度,塑料制品都到了理性规划使用的阶段。作为消费者应该清点身边的塑料物品,留下必需的,替换可代替的。用棉布的购物袋代替塑料袋、陶瓷碗代替塑料碗、玻璃杯代替塑料杯。 |